转自:邯郸网络广播电视台
三为祭酒为往圣继绝学 百年荀公为万世开太平
范文华 赵汉青
信陵君“窃符救赵”率领八万精兵救援邯郸。平原君和毛遂入楚,楚国与赵国结盟,春申君领兵与信陵君会合,共同攻击秦军,大获全胜。邯郸保卫战,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。荀子评价:“平原君之于赵,可以称为辅臣;信陵君之于魏,可以称为弼臣。”荀子的军事思想,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世人的称赞!
邯郸保卫战之后,荀子返回齐国,主持稷下学宫,三为祭酒。荀子开始汇总整理历代先贤、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,一定要赶到秦国战火到来之前,抢救性地保护中华经典,这关系着中华文脉的存亡续绝。
此时的齐国已经进入齐王建时代。齐国的大权掌握在齐王的太后——君王后的手中。君王后对待秦国很谨慎,呈现出一派四十年无战祸的太平景象。荀子发觉齐国从君王到臣子,从朝廷到后宫,都暮气沉沉,处处显现出亡国的征兆。君王后死后,后胜担任齐国的相国。后胜接受秦国厚贿,屡劝齐王建朝拜秦国,不修攻战之备,不助五国御秦。
展开剩余89%荀子向齐相进言,劝说其执“胜人之势”,行“胜人之道”,作到王霸的统一。同时,论述齐国内外大势,并对“女主乱之宫,诈臣乱之朝,贪吏乱之官”的弊政进行了批评。
荀子的正直之言,却换来了齐国奸臣谗言的攻击,荀子不得不离开齐国,离开他深情眷恋的稷下学宫,再也没有回来。齐王建听从齐相,甘愿成为秦国的奴仆,不战而降,齐国最终灭亡。
荀子离开齐国,命运再次发生转机。春申君成为楚国相国的第八年,为楚国北伐,吞并了鲁国,新得兰陵之地。春申君拜荀子为兰陵令。荀子带领弟子们来到兰陵,开始了荀子晚年的执政生涯。荀子的思想在兰陵得到了升华。而对整个中华思想文化史来讲,荀子在兰陵整理典籍、著书传经,使得中华文脉历经秦火而得以存续。《荀子·叙录》记载,荀子开兰陵好学之风气。兰陵人都愿意取“卿”为名字,表达了当地民俗对荀子人格与学识的敬慕。
荀子执政兰陵,将自己的施政思想与治理实践相结合,隆礼重法,励精图治,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记载:“荀卿为兰陵令。当是时,楚复强。”兰陵政通人和,百业兴旺。一时,楚国美名远扬,大有复兴之象。
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春申君没有做到“始终如一”,由青年时代的励精图治,退化为中年时代的守成安逸。春申君亲小人李园,远贤臣荀子,经营华丽的宫殿,享受奢靡的生活,早已经忘记了秦国的危险。
楚王驾薨,李园谋反,春申君身首异处!荀子沉痛说道:“春申道缀,基毕输。”春申君复兴楚国的道路,就此废止。几十年励精图治的基业,毁于一旦。此后,荀子辞官,归隐兰陵,杏坛讲学,潜心著书。
《荀子新探》中认为:“荀子,其年寿高达一百岁,荀子弟子张苍享年百有余岁。依此看来,荀子寿达百岁,也是可信的。”梁启超的胞弟梁启雄在《荀子简释》年表认为荀子活了122岁!荀子年高德劭,其生命历程,几乎绵延一个世纪。以百岁高龄,跻身中国古代思想家最为长寿者之列。荀子提出“以治气养生,则身后彭祖。”又说“养备而动时,则天不能病!”都是中华先秦文明的养生精华!
荀子是教育家,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!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“荀卿三为稷下学宫祭酒,最为老师。”这是中国历史古籍中,第一次出现“老师”!是司马迁为荀子发明的新词!
弟子韩非,是荀门弟子之中集合法家大成的思想家。司马迁将老子、韩非合二为一,作《老子韩非列传》。荀子的弟子,能与道家鼻祖老子,合为一传,也是难能可贵!
弟子李斯,作为大秦丞相,辅佐秦始皇灭六国、成帝业、废分封、立郡县,统一文字、车轨、度量衡,其功勋地位,直追“千古一帝”,而被誉为“千古一相”。
弟子浮丘伯,于茅屋修道,冷粥糊口,于南宫论道,长安讲学,赢得汉高祖的召见与楚元王的师从。《永乐大典》评价:“楚之荀卿,齐之浮丘伯,一国之善士也。”
弟子毛亨,从荀子手中承传《诗经》。荀子是儒家最大的功臣,汉代六经,大半系荀子所传。以《诗经》为代表的中华经典,正值战国暴秦之乱,免遭焚书坑儒之劫。《四库全书》早有定论:若无荀子毛亨师徒,《诗经》早已失传!
弟子张苍,辅佐汉高祖、汉文帝、汉景帝三代帝王,当了二十年的大汉丞相,定章程,废肉刑,传承汉代经学,而且和荀子一样寿高百岁。荀子开创荀学,为天下一统、长治久安贡献了完整的思想理论,并最终在弟子张苍的手中,孕育诞生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盛世——文景之治。
荀子在世界思想史上,是什么地位呢?人类文明的“轴心时代”,荀子与亚里士多德,正如东西方两大思想的车轮,共同推进着人类文明的前进。哲学家冯友兰评价:“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,其气象之笃实似之。”故而,荀子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。
纵观荀子一生,荀子诞生于赵国,驳禅让于燕国,游学于齐国,论儒于秦国,议兵于邯郸,执政于兰陵,五国礼聘,三为祭酒,尊称“最为老师”,卓然旷世大儒。荀子足迹遍天下,著书遍天下,弟子遍天下。
《荀子》这部著作,诞生于战国末期。这既是春秋战国“百家争鸣”的收官时刻,更是秦始皇完成天下一统的历史节点!《荀子》一书,肩负着:思想集大成、天下大一统的双重历史使命!荀子全面总结、认真反思诸子百家的理论,从而提出符合天下一统、长治久安的全新理论。荀子以非凡的天赋、光辉的人格、渊博的学识、宽广的胸襟,批判、继承、融汇、创新诸子百家之说,在大一统的历史潮流之下,与时俱进、兼容并包、取精用宏、别开天地,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思想理论——荀学。正如谭嗣同所说:“二千年来之政,秦政也;二千年来之学,荀学也。”而荀学的精华,尽在《荀子》一书之中。
翻开《荀子》,洋洋九万言。不仅在字数上,超过了《论语》与《孟子》的总和,而且海纳百川,集合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之大成。《荀子》一书,学博思深,多才多艺,除哲学、政治、社会、经济、教育各方面之学术思想外,还有文学、音乐、兵学、养生、环保等方面。
郭沫若誉其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;章太炎誉其为继圣人孔子、亚圣孟子之后,儒家的第三位圣人——后圣;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布朗誉其为世界社会学的鼻祖。在世界上,荀子则是与西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的中国哲人。梁启超评价:“二千年政治,既皆出于荀子。所谓学术者,实皆出于荀子。”可以说,荀子思想是中华历史长河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(范文华 邯郸市成语文化研究会成员)
(赵汉青 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荣誉会长如何购买杠杆股票)
荀子是赵国思想家,是中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!
宋代诗人郑獬《勉学者》有一句名诗:“荀卿犹作帝王师,好跨大宛万里驰。”诗中的荀卿,正是荀子。诗中的大宛,正是汉武帝最喜爱的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——汗血宝马!在宋代诗人的笔下,荀子正如一匹矫健的骏马一般,诞生在百家争鸣的诸子之林,横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,天马行空,气象万千。
荀子,名况,又称荀卿、孙卿,战国末期赵国人,燕赵第一思想家,邯郸历史文化名人。荀子的生平,本身就是一个传奇。
荀子(公元前336年—公元前238年)乃荀欣之玄孙,深受赵文化厚土之滋养,儒家文化之熏陶,十五韶华,好学不倦,英姿勃发,青出于蓝,被誉为邯郸秀才!关于荀子,钱穆赞道:“曰有秀才,此年少英俊之称!”
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亮相,是驳斥了燕国的禅让。这件事情被荀子的弟子韩非记录在《韩非子》一书之中。公元前316年,燕国相国子之“鼓吹禅让”,诱骗燕王哙将燕国禅让给自己。少年荀子从赵都邯郸出发,慷慨燕国行,驳斥了“尧舜禅让”的思潮,更加明确了君主在国家政权之中具有独一无二的重大作用,这对于将来秦始皇中央集权理论的形成大有益处。荀子之言,虽然未被燕王采纳;燕国之乱,却让荀子之言,应验如神。邯郸秀才荀子,一举成名,誉满四海,成为战国时代的传奇佳话。
春秋战国,百家争鸣。齐国的稷下学宫,乃诸子百家风云际会之地。孟子离开齐国,归隐家乡著书。恰在此时,荀子入齐,标志着孟子的时代告一段落,荀子的时代正悄然开始。荀子以非凡的天赋才学,以解诸子之蔽,以正百家之说。诸子百家,心悦诚服;稷下群贤,公推祭酒。荀子一生,曾经三为稷下祭酒,足见其在齐国历代君王心中、特别是诸子百家心中的独特地位。
荀子向齐闵王进献“礼义”与“王道”。而齐闵王仿佛更加迷恋“武力”与“权谋”。齐闵王重用孟尝君为相国,权谋日行,穷兵黩武,将齐国推向了亡国的边缘,走上了一条穷兵黩武的不归之路。
国虽大,好战必亡。齐闵王一举灭亡了号称“千乘之国”的宋国,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齐闵王,居功自傲,忘乎所以,居然想吞并周王室,自立为天子。以荀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,竭忠尽智,做出了最后的努力!可惜,齐闵王“矜功不休”,毫不听从,最终导致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纷纷离去,其中,荀子离开齐国,前往楚国。
燕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,联合燕、赵、韩、魏、秦五国联军共同攻打齐国。乐毅破齐,东方大国的威势不复存在;稷下学宫,也遭遇到了全面的衰落。齐闵王没有听从荀子良言,最后竟然落下个“倒悬祖庙,抽筋而死”的悲惨结局。
乐毅破齐之后,荀子来到楚国。楚怀王末期,政治腐败,国势颓废,屈原放逐,奸臣当道。秦国派白起攻楚,最终攻陷了楚国的首都——郢都。
楚大夫屈原投汨罗江殉国。《郁离子》记载,荀子还曾登高一呼:“今三闾大夫放死于湘!王如不省,楚国危矣!”荀子向楚王发出亡国警告,更是为屈原之死而鸣不平!楚王痛定思痛,追思屈原,请教荀子。荀子进一步阐发这个“道”,就是“礼”,乃“强国之本,威行之道”,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可惜楚王昏庸,不能推行荀子的“隆礼”之策。
公元前279年,田单又利用“火牛阵”大破燕军,很快收复了齐国的七十余座城池。齐襄王回到临淄,深知:欲兴齐国,先兴稷下学宫。环视当下,唯有荀子的年龄、学养、人品、威望是最令人信服的。于是,齐襄王真诚邀请荀子返回齐国,主持复兴学术的文化大业。荀子毅然由楚国回到齐国,亲自参加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。
从此十余年间,荀子成为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,同时也是整个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领导者。以韩非、李斯为代表的荀子弟子们,也是在这一时期从天下四方追慕而来。
荀子在齐国稷下学宫担任祭酒期间,复兴学术,融汇诸子,开创荀学,传授弟子,公推百家领袖,卓然旷世大儒。远在西方的秦昭王都听闻了荀子的美名。秦昭王委派相国范雎亲自主持“荀子入秦”的礼聘事宜,足见秦国对于荀子的格外器重。
公元前266年,荀子决定首开“儒家不入秦”的先河,率领弟子,深入虎狼之国,向秦国的最高统治者,论说儒家的“王者之道”,试图改变秦国的“霸道”国策。荀子明确预言:秦国如果一直推行霸道而缺少儒家王道,崇尚武力而缺乏仁义,则会走向灭亡。
荀子指出“秦无儒”的缺陷,建议秦昭王重用儒士,实行“王道”,“力术止,义术行”,以达到“得天下”而“天下应之如欢”的境界。秦昭王沉浸在霸道武力所带来的短暂辉煌中,对王道仁义所描绘的长治久安,不屑一顾。正是秦昭王与荀子的“王道”擦肩而过,却导致了秦国在霸道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将武力变为暴力,最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。秦国的历史,再次应验了荀子的预言。
荀子是先秦诸子之中著名的军事战略家,决定返回家乡,向赵王陈述秦国的巨大威胁,为即将爆发的“长平之战”,做好充足的战略准备。
长平之战前夕,秦国虎视眈眈,赵国也日益感到时局的紧迫。此时,荀子回到祖国,受到了赵国朝堂的极高礼遇,被拜为赵国上卿。赵孝成王与临武君共同与荀子探讨军国大事,这就是著名的荀子邯郸议兵!
公元前265年,赵孝成王、临武君、荀子三人邯郸议兵。《荀子·议兵》主张以仁义道德为主,以武力威势为辅,政治与军事、道德与力量,相辅相成,以仁义道义,修己劝人,达到无敌于天下的效果。不论是战争的起源、取胜的根本、用兵的关键、将领的选拔等各个方面,荀子的军事思想非常系统全面,富有哲理。
秦军“北断太行之道”,使得韩国上党成为一块飞地。上党军民不愿做秦民,派使者到赵国,请求将上党郡十七县献给赵国。荀子建议:“兼并上党容易,巩固凝聚很难。韩国的上党地区,方圆几百里,城池完备、府库充足而投奔赵国,赵国不能凝聚,因此,秦国一定会夺取它。”可惜,赵王接受了上党,并没有按照荀子的建议而做出凝聚民心、巩固疆土的有效措施。荀子预言,应验如神!赵国失去上党,处于被动局面。
长平之战,赵国战败。这期间,荀子毅然选择留在邯郸,与祖国同命运!荀子提出“大凝”!凝聚士人要依靠礼义,凝聚民众要依靠仁政。邯郸有了凝聚力,以守则固,以征则强,令行禁止,王者之道。
邯郸保卫战,赵孝成王与平原君,以身作则,推行荀子良策。赵国上下一心,同仇敌忾,出现了荀子所说“大凝”的景象,体现了荀子议兵“用兵攻战之本,在乎一民,在乎附民”的民本思想。
范文华 邯郸市成语文化研究会成员
赵汉青 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荣誉会长
发布于:北京市